被诈骗是否是自己的问题?近期,“卖猪仔”事件的持续高发让诈骗与反诈课题再次被推上舆论焦点,新闻、短讯、广告、电影、电视剧,无一不在提醒我们诈骗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必须时刻提高警惕,不要让自己沦为诈骗集团的“赚钱工具”,甚至成为他们的犯罪帮凶。现如今社会对诈骗意识和法治意识虽不比以往薄弱,然而每每我们还在为自己识破诈骗技巧而“洋洋得意”时,层出不穷的新型骗局总会将我们再次推下深渊。是被诈骗的人自作自受吗?还是诈骗意识推广力度的不足?若要追究诈骗的原因,我认为不应只是一味指责受害者。且不说受害者反诈意识是否强烈,如果自己有天遇到诈骗一事,还能不能如过往的旁观者一般对此事冷言审视?由此,今天文章不讨论如何保护自己免于诈骗而是在此基础上尝试梳理被诈骗的原因。

 

        作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群体,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不会因“愚蠢”而沦为诈骗受害者,常有“我没有那么笨”“这种事情肯定轮不到我”的想法,以至于许多受害者直至被骗当下乃至事后都不知晓自己被骗的原因。人们之所以自信的原因是认为自己已熟知诈骗团伙的惯用手段,殊不知利诱、假冒身份、网络刷单等诈骗手段实则早已过时,取而代之的是为特定目标量身定做的骗局。他们拥有明确设计的场景、剧本、演员,参演人员出其不意,甚至于路人也是其演员,彼此配合出演,让受害者毫无预警一步步陷入早已设计好的圈套。以我自身的经历为例,在一次深夜的长途巴士路程上,司机在加油站暂停时,指示我帮助弱视的老奶奶上洗手间,于是还停留在睡梦中的我就这样懵懵懂懂地扶老奶奶下了巴士,期间老奶奶也劝说我购买她的巧克力;后来在与友人谈及此事时才发现,当时的我卸下了手提电脑、钱包等贵重物品,司机可与老奶奶协同合作进行偷窃乃至拐骗,毕竟下巴士那一刻,会发生什么一切都无法预料。

 

 

       诈骗集团正是利用人们侥幸、自满、贪婪等人性弱点,在人们意志处于低潮,内心萌发出“想占便宜、想走捷径”心理的时候,只需轻轻一推就攻破了他们的心理防线。即便执法人员如何努力打击诈骗集团、揭示诈骗手段都防不胜防,无法阻止人性对于欲望本能的渴望与追求。贪婪,本是无需任何避讳的自然心理,其虽带来上进、慕强,但在美好幻想带来的兴奋之下,人们的判断和决定往往是冲动又简单的,最后自动选择落入了诈骗集团的陷阱。

        以近期马来西亚“卖猪仔”事件为例,根据外交部自2021年至2023年2月13日的数据,共有564名马来西亚人受骗到柬埔寨、越南等地工作,当中163人至今仍下落不明;且该数据并未涵盖向警局报案登记的隐案。更好的生活人人向往,但隐藏在背后无限的羡慕、贪婪往往就是诈骗集团最容易入手且受害者最无法防范的一点。你问这564人是否自作自受?部分固然存在熟人作案、群体诈骗等难以防范的设计骗局,但无可否认,其中亦无法排除是为了所谓更好的生活,主动投身诈骗集团只为“搏一搏”的受害者,才让诈骗集团有机可乘。

 

 

        没有人希望诈骗发生在自己身上,更不能认为这件事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诈骗带来的不仅是金钱、身心的损伤,被欺骗后对自己的失望和愤慨、外界无止境的冷嘲热讽,无一不是一把把利刃无时无刻在提醒受害者自己的失败,长久以往正消磨人的真善美而不再对自己以及世界存有美好的憧憬。然而诈骗分子不会伤心更不会内疚,只会更努力钻研更精细的诈骗手法而去危害更多人。因此,我想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理解诈骗分子的心理和动机,换位思考,就像他们了解我们一样;杜绝一切可能与不可能的行骗途径!

 

作者:黄韵蓓,尚书院实习编辑。尚书院文化出版中心以“协助每个人在有生之年出一本书”为企业宗旨,提供编写、修稿、排版、校对、封面设计、书号申请ISBN/CIP、印刷发行等“一条龙专业出版”服务。此外,还提供编辑企业画册、品牌故事、社交媒体文案、杂志、剧本、网站编译及期刊的服务。